第六一七章 错综复杂的形式-《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3/3)页

    左季高这个人说实话有些过于刚直。他在一开始的时候用来镇压当地的乱局还可以。

    但是现在当地已经稳定了下来,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那么就是不能再用左季高那一套了。

    董书恒是真的要发展西域的。历代王朝都认识到了那里在战略上的作用(对草原王朝的包夹),以及丝绸之路的经济价值。

    并没有哪个中原王朝将那里像本土一样去发展开发。

    也许是顾虑那里与中原王朝的统治核心太远了。

    但是董书恒不用担心,现在铁路已经修过了嘉峪关。

    等到这条铁路与西域的铁路连接在一起,那么西域就与本土真正融为一体了。

    而且西部地区也有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董书恒要将那里打造成中亚的经济、文化中心。

    为以后复兴军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的到里海和黑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这种源泉从哪里来,就是要在西域建立一套完整的的工业体系,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圈。

    再说那里的资源,那里有品质最高的棉花,有大片的适合工业化种植的土地。

    天山上的水源能够为这些土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这里的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同时,在这里发展工业还能够吸引大量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

    为董书恒向这里迁移百姓,改善这里的人口比例有促进作用。

    现在的西域将整个天山山脉纳入进来之后,天山山脉以东都算是腹地。

    天山山脉以及山脉以西的夷播海地区、葱岭地区才算是边疆。

    要从军事上来说,只有夷播海西北才是军事上的边境。

    因为南边的葱岭地区与爱乌罕、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相接壤。这三个汗国都是复兴军的藩属国。

    他们在军事以及经济上都受到复兴军很深的影响。

    也相当于是复兴军在中亚的军事缓冲区。所以董书恒在天山以东的西域腹地发展工业,从军事安全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哪怕是今后与沙俄全面开战,董书恒也有把握将对方完全挡在天山以西。

    现在天山山脉中生活的柯尔克孜人已经被董书恒搬迁到了更加适宜生存的草场。

    那里现在成了军事禁地。军队在这里山脉间的交通要地建设了很多永久要塞。

    有些适合放牧的地方也变成了军队的牧场。

    反正这里的是没有普通的百姓了。

    大量的高山荒原被人为地回归了原始状态。

    董书恒给他们起名叫“自然保护区”。除了少量的科研人员以及防偷猎工作人员。这里完全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现在手中的土地多了。董书恒也没打算都利用起来。他在一些耕种或者放牧条件差的地方设置了大量的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现在董书恒所掌控的人口堪堪达到五万万。相对于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人口数量还是太少了。

    现在董书恒正在巡视的中南半岛赫里斯坚科三省就可以安置下上亿的人口了。

    董书恒才刚刚进入澜沧行省。这里说是高原,但是海拔一点都不高。

    只是山真的很多。

    他坐在水师的战船上,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山。

    只是这里的山不高,也不陡峭,同时也一点都不贫瘠。

    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树木能够长这么好,那么说明这里一样可以生长果树。

    这里的降水充沛,实际上也可以将这些山改为梯田。

    只是现在根本不缺土地的董书恒觉得没必要这么做。

    偶尔在船上,还能够看到那些沿河而建的移民新村。他们房子虽然都是竹楼木屋。但是至少都是新的。

    村子后面有新开辟出来的土地,让董书恒一直被树木遮挡的视线豁然开朗。

    ps:按时送上,求月票,求订阅。编辑说至少要提前三个月准备新书。实际上我早就有了新书的构思,同样是历史题材,是我自己喜欢写的类型,很爽的那种。但是因为保持本书的更新,新书一直没时间展开。

    这本书原本的定位就是练笔,开头写的不大好,人物塑造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本书中总结的教训,我将在新书中尽量改正。

    所以,总要有新书才行呀!


    第(3/3)页